1947年2月20日,我北撤干部队伍2500多人,在返回苏北坚持地方斗争途中,到达东海县安峰山休息时,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损失惨重,牺牲干部战士400余人,被俘800余人,失踪100多人。这就是历史上震惊全国的“安峰山事件”。安峰山事件,被称为“第二次皖南事变”,给淮海地区战斗史留下了值得反思的一页。今天的档案时空,我们向大家讲述不能忘却的革命记忆——安峰山事件。
1947年1月10日,国民党军第28师进驻沭城,不断向四周“清剿”,疯狂烧杀抢掠。安峰山一带自抗日战争以来,就是苏鲁交通要道,形势恶化之后,仍有华中和山东干部往来其间,而且东海、潼北工委及武装在这里活动。因此,国民党军第28师视为心腹之患,早有出兵合击的图谋。
东海县安峰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员单慧芹:在当时,苏皖六分区大批干部群众北移山东后,华中六地委成立以邵幼和为主任的“后方办事处”(简称“后办”),负责安排北撤干部。不久,又成立以罗清渠为主任的“淮海区驻鲁前方办事处”(简称“前办”),负责将老弱幼女及一些非战斗人员送往后办安排,并将能坚持斗争的干部加以整顿,护送回原地坚持斗争。1947年1月底,为尽快恢复并加强六分区各县的工作,苏皖六专署专员吴觉指示前办主任罗清渠,限定20天内将能回去坚持斗争的干部全部护送南下。
罗清渠接到吴觉的指示后,并没有及时提交前办党总支讨论,耽误了几天,错过了趁华野2纵消灭郝鹏举时向路南转移的有利时机。接着,苏皖边区政府也再次催促六分区干部分批回原地坚持敌后斗争。于是,罗清渠在没有和路南的潼阳、东海两县坚持原地斗争的同志取得联系、没有大部队武装护送、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和保密措施的情况下,将路南各县北撤干部分两批,浩浩荡荡向路南转移。一路上人喊马叫,吵吵嚷嚷,将南下动向完全暴露在敌人耳目之下,给正在蠢蠢欲动的敌第28师以可乘之机。
单慧芹:自2月18日起,北撤的队伍分批陆续到达沭阳境内的安峰山。到20日凌晨,安峰山周围村庄集中了南下干部2500余人。从2月19日晚开始,敌第28师倾巢而动,对安峰山两侧进行钳形包围。
当时,驻守沭阳的国民党军队是整编28师,计9000多兵力,且配有许多美式重型武器。少将师长李良荣是黄埔一期学员,足智多谋,善于调兵遣将,他不单将新安(沂)到淮安260多里长沿线布岗设哨,还利用沭阳还乡团熟悉地形,冒充地方百姓,四处打探情报,协助28师围剿我地方干部。
2月20日晨,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敌人正式发起了攻击。国民党第28师及其地方武装采取钳形包围、分进合击的方式,对我南返人员进行合围。其中,东路敌人从马圩、许洪、郄庄向安峰山包抄;西路敌人向陈集,然后转向周庄、王庄等处包抄,将安峰山团团围住。而此时,我方共有两千余人处于敌包围中。
当山上哨兵发现敌情时,敌人已接近南下队伍驻地,哨兵立即呜枪报警。正在熟睡的各分队人员毫无思想准备,一时惊慌失措,顿时大乱。由于敌情不明,与大队相互联络不上,各县干部只得自行组织反击和突围。
宿北县干部队警惕性较高,一听到枪声,他们迅速把人员全部拉到安峰山上,其武装连在王树林的指挥下与敌人展开激战,将大批敌人吸引过来,从而使宿北干部队和其他干部队得以冲出敌人重围。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这个连伤亡了三分之二,只有近二十人安全突围。
战斗打响后,潼北工委县大队三连和县干部队共300余人汇合到西许洪。此时天已经大亮,大批敌人蜂拥上来。在县委书记李铁民、三连指导员张德超等人的指挥下,全体人员充分发扬不怕牺牲、敢打敢拼的大无畏精神,勇猛地向东冲去,终于突破了敌人强大的火力封锁,顺利冲出敌人包围圈。
军分区十旅某连在明白自己闯入敌人包围中心时,立即采取应变紧急措施,在副营长的率领下,迅速抢占安峰山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打死打伤了大批敌人,牵制了敌人很多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各县干部队的胜利突围。这支一百余人的英雄武装,除10多人突围外绝大部分也牺牲在安峰山上。
单慧芹:据史料记载,灌云县干部队40多人,在突围中慌不择路,糊里糊涂钻进敌人口袋,伤亡损失惨重,负责人赵明、陈儒柱当场被俘,并丢失大批枪支和文件。文教科干部朱克带领剩下10余人奋勇冲出,成功脱险。而东海县干部队在组织部副部长赵立人率领下,充分利用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抢登安峰山山头,从敌人包围空隙中安全冲出。
在安峰山被敌合击之后,国民党军如狼似虎,四处搜捕。然而,安峰山周围很多群众挺身而出,营救掩护我党的干部。他们有的把伤员藏在自家的山芋窑里,有的连夜躲过敌人的岗哨把干部送到比较安全的村庄,有的老人把青年干部认作自己的子女,有的甚至借办婚丧事掩护散失的干部……据当时估计,被当地群众掩护下来的干部约三四百人,为六分区各县保护了一批干部。
安峰山事件的后果是严重的,人员损失较大,许多重要文件丢失,政治影响恶劣。安峰山事件,以400余名烈士的鲜血作为代价,换取了永远值得后人记取的教训。它像是一根无形的鞭子,鞭策着人们奋进,又像是一贴清醒剂,使前进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途上的人们永保清醒头脑。
1994年,东海人民捐款382万元,在安峰山烈士陵园轴线制高点修筑了“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以表达对先烈流血牺牲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并告诫后人永远不要忘记为国为民壮烈献身的人民英雄。
主办: 连云港市档案馆 地址:连云港市海州区朝阳东路72号 电话:0518-85802672 档案征集电话:85803281
备案号:苏ICP备2023017687号 苏公网安备32070502010109号 网站标识码:320700004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