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风情——娱乐
信息来源:保管利用处 发布日期:2018-08-16 浏览次数:

淮海戏淮海戏原来称“小戏”,是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地方戏,流传在市境内历史较久。抗日战争期间,小戏成为教育群众、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工具。现在灌云、灌南两县尚有一些观众。市区剧场已不演出。

淮海锣鼓俗称“唱书的”,同淮海戏一样,此名称是抗日战争期间逐渐形成的。“唱书的”一手敲小鼓,一手敲锣,或坐或立,或唱或白,形象生动,深受普通老百姓所喜爱。技艺靠师傅传授。此习俗在农村尚有些听众,市区已难见到。

摇会旧时每年正月,街头巷尾有一人拿摇碟,一人拿签筒相对摇唱。摇碟上系四个小铜铃,以摇唱招人入会买彩签,通常五人一会,开一次彩,中彩者可得一串糖球。摇碟内有三个骰子,凭号签顺序摇碟后开盖,点子大的为中彩。此习俗已极为少见。

玩旱船玩旱船,俗称“玩花船”。一女在地面驾船俗称“花船瓤子”,一男执竹竿和芭蕉扇在平地上模拟撑船,俗称“小丑”。以锣鼓、二胡、三弦伴奏,仿效在水中行船,边唱边说,互相问答,多在春节期间演出,为广大群众特别喜爱的文娱节目,此习俗仍在城乡中流行。

看“大洋片”以木制暗箱,箱壁留一排装上放大镜的孔眼,玩时不时抽换画面,艺人敲锣打鼓和唱,观众坐在箱前透过孔眼观看。艺人多来自山东。此习俗现早已被淘汰。

打麻将麻将牌共136张,四家轮流作庄打牌,四圈共16庄为一“将”。有的一面打牌一面唱麻将歌,此种娱乐兴趣持久,至今仍盛行。人民政府明令禁止利用麻将赌博。

游戏境内游戏种类繁多。棋有象棋、六洲(条)、五弧、四洲(条)、四顶、憋死猫等。下棋不分儿童或成年人。打瓦、打梭、捣拐、掼跌、掼钱(掼钱蹦)等多男青少年所为,打独溜、丢荷包、踢脚板、老鹰抓小鸡等多男女少年所为,抓弹子(拾马和)多女青少年所为。

拜师学戏入科央人说合后,交“压关”礼,签下文约,京剧学徒为期5至6年,师傅供给食宿衣物;淮海锣鼓从师学艺的,须请一介绍的“引进师”、一作保的“保临师”、一写贴的“穿艞师”,举行递贴仪式,交“压贴”钱,3年出师。对无子嗣或失去演唱能力的师傅,徒弟要养老送终。

行规行俗尊敬丑角和打鼓人。不准动别人乐器,特别是鼓。童子睡觉时不准脱衣服,只准侧睡。厌恶被称“戏子”。早晨外出遇到兔子则回头不走,遇到出棺、露尸或河中鱼跳为吉兆。

行话艺人行话较多,小戏班子称师傅叫“帅家”,徒弟叫“雏子”,兄弟姐妹叫“挨肩子”,丈夫叫“盖老爷”,妻子叫“溜巴”,外行人叫“老斗”,大锣叫“海轰子”,小锣叫“展轰子”,三弦叫“蟒”,二胡叫“爬山子”,柬板叫“云游子”,马条叫“披鬃子”,锅叫“蜗隆子”,盆叫“包老断”,碗叫“莲花”,筷子叫“抢场靶子”,干饭叫“馓子”,鱼叫“必家子”,猪肉叫“楼柜子”,菜叫“来折子”,帽叫“钻天子”,衣服叫“来飞子”,裤子叫“鞘子”,鞋叫“登云子”,袜子叫“镰刀鞘子”,茶叫“六安子”,喝水叫“担合”,问叫“查号”,烟叫“草家子”,回家叫“马回”,山叫“万丈”,河叫“青龙”,走或跑叫“翘”,抢或抓叫“扑扑通”,打死叫“治冤子”,大便叫“爬桥”,小便叫“摆缕子”。童子戏师傅叫“贵前人”,徒弟叫“走家子”,刀称“青锋子”,抢称“红缨子”,鼓称“花腔子”,锣称“海幌子”,大钹称“痴子”,胡子称“檐口”,衣箱称“措金子”,唱错了称“扁子”,吃饭称“担憨子”,睡觉称“垂头子”,哑巴称“偏月子”。淮海锣鼓艺人称货币单位叫“方”,角叫“溜干”。



主办: 连云港市档案馆 地址:连云港市海州区朝阳东路72号 电话:0518-85802672  档案征集电话:85803281
备案号:苏ICP备2023017687号   苏公网安备32070502010109号   网站标识码:3207000042 网站地图